109年集思廣憶國家文化記憶庫全民徵件期間將搭配辦理「醫療。公衛。話家常」活動,9月份期間分別於新竹、彰化、花蓮、臺南、臺東攜手地方生美館,透過走讀或講座活動,帶動民眾關注屬於臺灣這片土地的文化記憶。
109年集思廣憶國家文化記憶庫全民徵件期間將搭配辦理「醫療。公衛。話家常」活動,9月份期間分別於新竹、彰化、花蓮、臺南、臺東攜手地方生美館,透過走讀或講座活動,帶動民眾關注屬於臺灣這片土地的文化記憶。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與全球最大古蹟攝影比賽「維基愛古蹟」合作,共同辦理「109年集思廣憶全民徵件活動」,今年「愛古蹟」與「集記憶」兩類別共吸引超過2,000張照片投件,評選出近百件得獎作品。「集記憶」年度主題為臺灣醫療公衛記憶,第一名作品「懸日下的疫情」以人人戴著口罩的懸日街景,呼應全球新冠疫情議題,映照出疫情侵襲之下的社會景象;「愛古蹟」奪冠作品則是由「馬祖地中海」-芹壁聚落獲獎,畫面不僅呈現聚落建築之美,點綴其中的菜園與曬衣架暗示著當地居民的生活痕跡,古蹟與人跡相襯,益發彰顯樸實自然的人文之美。
109年集思廣憶全民徵件集記憶組第一名
作品名:懸日下的疫情
拍攝者:唐義宏
愛古蹟組第一名(代表參加國際賽)
作品以馬祖芹壁聚落為拍攝主題
拍攝者:張雅倫
今年「愛古蹟」第二、三名得獎作品,分別由有臺版天空之城之稱的「水湳洞選煉廠」與「金瓜石礦業圳道及圳橋」拿下,兩件作品兼融產業記憶與民俗信仰,同時展現臺灣依山傍海的渾然美景。「愛古蹟」前三名及擇優入選的七件作品,更將代表臺灣參加2020維基愛古蹟全球競賽,代表參賽的入選作品分別為以永成戲院、北埔姜氏家廟、新港奉天宮、阿根納造船廠遺構、花蓮吉野開村紀念碑、蘭嶼雅美族野銀部落傳統建築、臺北機廠作為拍攝主題。今年得獎作品題材豐富多元,「愛古蹟」得獎作品除了保存於維基網站上,同時也將以「創用CC」(Creative Commons)CC BY SA(創用CC 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方式,收存於國家文化記憶庫供各界運用。
愛古蹟組第二名(代表參加國際賽)
作品以水湳洞選煉廠為拍攝主題
拍攝者維基帳號:Smchen43愛古蹟組第三名(代表參加國際賽)
作品以金瓜石礦業圳道及圳橋為拍攝主題
拍攝者維基帳號:JinBoTwn「集記憶」今年徵件成果,不論是現代衛生醫療,還是傳統信仰的另類療法,皆有作品獲選,得獎作品揉合了臺灣傳統民俗療法和民間信仰等文化元素,為徵件活動增添不少臺灣味。第一名作品記錄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日常,第二名作品則將時光倒回至1950-1980年,一幀「小兒麻痺兒童之家」的院童合照,照片中笑容可掬的小朋友與身體的缺陷形成明顯對比,這樣的景況是全球爆發小兒麻痺疾病的紀實縮影,亦是臺灣公衛史上的重要記憶。第三名作品「醫生配藥師/乩童與桌頭」巧妙地捕捉宗教儀式的進行與人物神情,映照出臺灣社會對病痛求解的價值與信仰。今年入選作品中還有廟宇的藥籤文化、家傳四代的老醫書手抄本、1965年的疫苗接種紀錄卡等主題,其中還有一張入選作品巧妙捕捉到「古代除瘟大師與現代西藥房」的珍貴畫面,觀看得獎作品的同時,彷彿也帶人們看見臺灣醫療史的獨特記憶。
集記憶組第二名
作品名:小兒麻痺兒童之家
得獎者:邱桄水
集記憶組第三名
作品名:醫生配藥師/童乩與桌頭
拍攝者:溫宗翰
集記憶組 入選
作品名:臺南上茄苳藥籤筒
拍攝者:ICE
集記憶組 入選
作品名:1965年的疫苗接種紀錄卡
拍攝者:文及真
集記憶組 入選
作品名:老醫書孤本
拍攝者:李昀謙
集記憶組 入選
作品名:古代除瘟大師與現代西藥房
拍攝者:陳弘桂文化部表示「集思廣憶」全民徵件活動,希望喚醒民眾對臺灣深刻的文化記憶,一同參與珍藏臺灣大時代下常民生活群像,並進行數位化保存於國家文化記憶庫,該入口網站已於10月17日正式上線,期待持續由下而上建構完整的在地知識與庶民記憶內容,建立民眾對土地的文化認同,藉由全民持續共筆共寫,讓國家文化記憶庫成為具有永續生命力的活網站。
※國家文化記憶庫入口網站:
※國家文化記憶庫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CulturalMemoryBank/
新聞聯絡人:文化部媒體公關組 王家璋 電話:(02)8512-6076、0921-993-277
業務承辦人:文化部文化資源司 陳彥碩 電話:(02)8512-6317、0972-736-362
活動執行單位:國家文化記憶庫專輔中心 李岱臻 電話:(02)8787-5343#303
國家文化記憶庫專輔中心 羅慧如 電話:(02)8787-5343#202
每個人的記憶,集結成國家的文化記憶,文化部自即日起至9月30日辦理「集思廣憶-國家文化記憶庫全民徵件活動」,以「集記憶」和「愛古蹟」2大主題類別鼓勵民眾踴躍參與。
「集記憶」徵件主題呼應今年全球防疫態勢,訂為「默默守護您-臺灣的醫療與公共衛生記憶」,透過徵集臺灣歷史脈絡中,每個人對於公衛、醫療或防疫曾有的記憶,共同建構臺灣醫療與公共衛生的珍貴歷史,集結成獨特的臺灣經驗;「愛古蹟」徵件主題再次與全球最大古蹟攝影比賽「維基愛古蹟」合作,將選送優秀作品參加「2020維基愛古蹟全球競賽」,向世界展現臺灣古蹟之美。
文化部表示,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自106年推動以來,秉持由下而上推動在地知識保存的精神,除透過補助民間團體及大專院校收存瀕危文化記憶外,更積極擾動一般大眾持續投入全民文化記憶徵集行動。國家文化記憶庫是一場全民尋根運動,以常民故事為本,歷史脈絡為經、庶民文化與生活場景為緯,悉心收納每個臺灣故事,留下一張張臺灣鄰坊巷弄的真實面容,透過每個市井小民的生命點滴,數位化匯聚成臺灣文化DNA,建立完整而綿長的臺灣文化知識永續生態系。
今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對於社會經濟與國際交流等都造成重大影響,「集記憶」呼應當代現況,特以徵集「醫療與公共衛生之生活記憶」為主題,舉凡傳染病防治、疫苗接種、食品藥物安全、醫療行為、醫病關係、醫療照顧體系與醫院、環境衛生、生育政策、民俗療法、特殊健康議題等相關照片均可投稿,年代不拘。「愛古蹟」徵件則希望民眾透過攝影美學,記錄歷史空間背後的建築藝術和文化知識,展現臺灣文化資產內外兼備的獨特價值,徵件成果將體現分享、開放使用的共筆精神,以「CC創用授權」(Creative Commons)方式轉為全世界都可使用的文化資產。
文化部表示,徵件期間將規劃串聯全臺4所生活美學館及社區大學,分別於新竹、彰化、臺南、花蓮、臺東,辦理5場次的「醫療.公衛.話家常」實體活動,結合在地公共衛生議題以專家講座或城市走讀形式,認識地方歷史記憶,並鼓勵民眾帶來個人收存或拍攝之照片,於現場共述故事,共備臺灣醫療公衛經驗。活動現場將提供徵件報名諮詢服務,協助民眾快速完成照片上傳,參與線上徵件,歡迎踴躍參加。
「醫療.公衛.話家常」實體活動,新竹場邀請在地醫師與紀錄片導演,暢談醫療攝影紀錄,感受人類面對病痛威脅時的脆弱,從而喚起民眾注意公共衛生安全;彰化場則以臺灣中部地區安養機構故事作為分享主題;臺南場將以「眾神護臺灣」為題,探討不同時期的民間信仰文化,面對各類疾病的因應策略;花蓮場另以走讀方式,從歷史地圖看百年來花蓮公共衛生與醫院;臺東場則探討部落面對疾病的特殊祭儀文化。更多徵件資訊請上「109年集思廣憶–國家文化記憶庫徵件活動」網站。
新聞聯絡人:文化部媒體公關組 王家璋 02-8512-6076 / 0921-993277
活動承辦人:文化部文化資源司 陳彥碩 02-8512-6317
活動執行單位:國家文化記憶庫專輔中心 李岱臻 02-8787-5343#303
國家文化記憶庫專輔中心 羅慧如 02-8787-5343#202
【活動說明】
民間信仰又有稱為民俗信仰,並不單純是宗教信仰的一種選擇,而是民眾生活共同體的集合呈現,涉及一個民族生活精神的價值觀,從遠古時代人類面對自然環境開始,便隨著時代與社會變遷,產生各種民間信仰價值體系,並形成一個地方特有的精神思維。
如何面對疾病,經常是民間信仰的母題,本場次活動預期在素有眾神之都稱號的府城台南,
探討不同時期在常民民間信仰文化裡,面對各類疾病的因應策略。
活動進行採影像工作坊形式,鼓勵與會學員帶來個人所拍攝之相關照片,已沖洗之紙本相片或電子檔形式皆可,老照片與新相片不拘,於現場共述故事,並上傳徵件網站,一同挖掘臺灣民俗防疫的珍貴記憶。
【活動時間】
2020/09/12 13:00 ~ 16:50
【活動地點】
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三樓會議室(臺南市中西區中華西路二段34號)
【活動流程】
時間 | 流程內容 | 主講人 |
13:00-13:30 | 來賓報到、紙本照片掃描時間 |
|
13:30-14:00 | 疾病與信仰 | 溫宗翰 |
14:00-14:30 | 現代生活與民俗醫療 | 林培雅 |
14:30-15:00 | 與談:防疫民俗照片共享 | 與會學員 |
15:00-15:30 | 府城眾神防疫面面觀 | 鍾承翰、 |
15:30-16:00 | 藥籤與醫療 | 陳柏勳 |
16:00-16:50 | 與談:防疫民俗照片共享 | 與會學員 |
免費參加,額滿為止:
【注意事項】
1.請參與者請攜帶1張以上個人拍攝或珍藏相片(任何符合「公共衛生」相關內容即可)
2.現場將有工作人員可協助相片上傳。
3.本活動為免費,參與者需同意將當日分享之照片作品上傳至徵件平台參加「集思廣憶-國家文化記憶庫全民徵件 活動」,並同意徵件規範,詳情請參徵件簡章。
4.所有參與徵件之作品都應以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4.0國際(CC BY-SA 4.0)及其後版本進行釋出。
【活動說明】
1909年「花蓮港廳」設治,翌年成立了「台灣總督府花蓮港醫院」, 1913年另設立了「奇萊醫院」作為法定傳染病及其他特殊疾病的療養院所,隨著城市的發展,日治後期另設立有「婦人病院」、「鐵路醫院」、「羽鳥醫院」及多處診所,戰後在花蓮醫院院長林千種醫師的帶領下,更加完備了花蓮的公衛體系。林千種醫師1961年退休後開設的「勝元診所」,目前也隨著林醫師走入歷史,這棟老建築也彷彿時空凝結在最初的那個年代...
配合國家文化記憶庫照片徵件活動,讓我們一起走訪這些在地公衛歷史的建築與隨著時代變遷轉換其他用途的醫療場域,來到歷史現場,聆聽在地的故事,藉由歷史地圖的套疊與街景的比對,穿越時空,串起太平洋臨港小城的動人故事。
【活動時間】
2020/09/20 13:30 ~ 17:00
【活動地點】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19棟1樓空間(花蓮縣花蓮市中華路144號)
【活動流程】
時間 | 流程內容 | 主講人 |
13:30-14:00 | 報到 |
|
14:00-14:20 | 開場:集思廣憶國家文化記憶庫全民徵件活動說明
| |
14:20-14:50 | 專題講座:從歷史地圖看百年來花蓮公共衛生與醫院 | 郭俊麟教授/ 東華大學臺灣文化系 |
14:50-15:00 | 休息時間:(安裝導覽故事地圖) | |
15:00-16:30 | 公衛文史走讀:花蓮文創園區、勝元診所(林千種醫師)、花蓮醫院、瓊崖海棠(海報區導讀)、秋朝咖啡館(羽鳥醫院)、石藝大街(舊花蓮鐵路醫院)、花蓮文創園區 | 葉柏強老師/文史工作者 |
16:30-17:00 | 成果上傳:集思廣益徵件上傳雲端平台 | 郭俊麟教授/ 東華大學臺灣文化系 |
17:00 | 賦歸 |
|
免費參加,額滿為止:
【注意事項】
1.請參與者請攜帶1張以上個人拍攝或珍藏相片(任何符合「公共衛生」相關內容即可)
2.現場將有工作人員可協助相片上傳。
3.本活動為免費,參與者需同意將當日分享之照片作品上傳至徵件平台參加「集思廣憶-國家文化記憶庫全民徵件 活動」,並同意徵件規範,詳情請參徵件簡章。
4.所有參與徵件之作品都應以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4.0國際(CC BY-SA 4.0)及其後版本進行釋出。
【活動說明】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公共衛生議題再次獲得世人重視;本場活動特別邀請新竹市東區衛生所退休主任李榮勝醫師,跟大家分享半世紀以來,大新竹地區推動公共衛生的經歷與獨特回憶,暢談今昔公共衛生的重大事件與演變趨勢,讓大家更懂得預防疾病、促進健康,藉此建構對臺灣公共衛生的認識及記憶,促使民眾注意公共衛生安全,並共同完備屬於臺灣的文化記憶。
活動同時邀請紀錄片工作者鄒立仁講師,分析紀實攝影的特點,說明史料收集的過程及意義,藉由照片感受人類面對病痛威脅時的脆弱,不只讓民眾更關心公共衛生,也進一步理解醫療影像承載的紀錄功能。
【活動時間】
2020/09/25 18:20 ~ 21:35
【活動地點】
新竹市竹塹社區大學校本部(新竹市新竹市民族路33號,東門國小內/晨希館一樓 多功能教室)
【活動流程】
時間 | 流程內容 | 主講人 |
18:20-18:30 | 報到 | 工作人員 |
18:30-18:35 | 活動引言與介紹說明 | 竹塹社區大學校長及課程資深講師/李奕樵 |
18:35-20:00 | 探討全球關注的公衛議題,徵集民眾在醫療公共衛生領域的生活記憶,諸如:兒時排隊接種疫苗紀錄、自SARS到新冠病毒的生活場景、沸沸揚揚的食安事件乃至新冠肺炎等,建構對臺灣醫療公共衛生的認識及常民記憶的紀錄。 | 主講:新竹市東區衛生所退休主任/李榮勝 對談: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新竹社區影像紀錄片工作者/鄒立仁 |
20:00-21:20 | 理解醫療攝影的紀錄特點,感受人類面對病痛威脅時的脆弱,從而喚起民眾注意公共衛生安全,明白醫療影像承載的紀錄功能。 | 主講:鄒立仁 |
21:20-21:35 | 民眾照片上傳 綜合問答與意見交流 | 李奕樵、李榮勝、鄒立仁 |
免費參加,額滿為止:
【注意事項】
1.請參與者請攜帶1張以上個人拍攝或珍藏相片(任何符合「公共衛生」相關內容即可)
2.現場將有工作人員可協助相片上傳。
3.本活動為免費,參與者需同意將當日分享之照片作品上傳至徵件平台參加「集思廣憶-國家文化記憶庫全民徵件 活動」,並同意徵件規範,詳情請參徵件簡章。
4.所有參與徵件之作品都應以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4.0國際(CC BY-SA 4.0)及其後版本進行釋出。
【活動說明】
以醫護人員的養成、安養機構裡發生的人事物、醫療志工等中臺灣各地醫療體系為蒐羅對象;由全民徵件的照片紀實中,隱見平實中透露出的不凡光輝...
守護天使─中臺灣安養機構的故事:以在安養機構裡發生的人事物,包含創立之時,或特別事件。
帶著隱形翅膀的天使─醫療志工的付出與投入:醫療志工在醫院裡大多數為第一線協助民眾的人,希望透過醫療志工的角度看到醫院裡不同的故事。
孵化中的天使─醫護人員的養成過程:主要希望收集醫護人員在學校求學的故事與事件,了解過去醫護的訓練情形。
歡迎安養機構的工作人員或社工、醫院裡的志工、中台灣醫護人員培育科系學校及一般民眾共襄盛舉。
【活動時間】
2020/09/27 13:00 ~ 16:30
【活動地點】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游藝堂(彰化縣彰化市彰化市卦山路18號)
【活動流程】
時間 | 流程內容 | 主講人 |
13:00-13:30 | 報到時間 |
|
13:30-13:50 | 【國家文化記憶庫】 | 國家文化記憶庫專輔中心 |
13:50-14:40 | 【專題分享】 守護天使─中臺灣安養機構的故事 | 彰化縣大愛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 |
14:40-15:50 | 【與會者照片分享】 由與會者分享所帶來的照片故事 | 與會者 |
15:50-16:00 | 【綜合座談】 | 館方、講者、與會者及執行團隊 |
16:00-16:30 | 【照片上傳至網站】 現場將照片上傳至國家文化記憶庫 | 執行團隊協助上傳 |
16:30- | ~賦歸~ |
免費參加,額滿為止:
【注意事項】
1.請參與者請攜帶1張以上個人拍攝或珍藏相片(任何符合「公共衛生」相關內容即可)
2.現場將有工作人員可協助相片上傳。
3.本活動為免費,參與者需同意將當日分享之照片作品上傳至徵件平台參加「集思廣憶-國家文化記憶庫全民徵件 活動」,並同意徵件規範,詳情請參徵件簡章。
4.所有參與徵件之作品都應以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4.0國際(CC BY-SA 4.0)及其後版本進行釋出。
【活動說明】
「每一張照片都凝結一段時光、每一個故事都乘載一段我們的記憶。」
2020年新冠肺炎,改變了人的生活模式、社會結構以及看待世界的思維。後疫情時代的我們,除了被動的治療,也開始思考預防的積極性,反思我們要什麼樣的生活?
從臺東生活記憶出發,回顧你我的公共衛生經驗,「預防」、「照護」、「遮蔽」怎麼看?生活因此有多少改變?我們試著從文化、地方經驗知識與西方醫療開始對話,邀請深耕臺東的文史工作者黃學堂老師,透過老照片與在地記憶分享,回顧早年防疫故事。並邀請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修女,分享當年醫療服務在臺東如何種下種子。以及,來自土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秀蘭,從部落執行pakiqecen儀式與全村大掃除,分享部落的經驗。
同時,也邀請民眾挖掘家中與公衛記憶有關的照片,透過這場工作坊,一同分享、繪製屬於臺東公衛的輪廓。
【活動時間】
2020/09/27 13:30 ~ 17:30
【活動地點】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302教室(臺東縣台東市大同路254號)
【活動流程】
活動時間 | 流程內容 | 主講人 |
13:30-13:40 | 報到 | |
13:40-13:50 | 引言 | 工作坊介紹 |
13:50-15:20 | 臺東公衛故事 座談分享 | 臺東文史工作者/學堂、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修女、土坂社區發展協會/秀蘭 *從不同的角度分享臺東的公共衛生故事與觀點。 |
15:20-15:30 | 中場休息 | |
15:30-17:00 | 照片裡的臺東記憶 工作坊 | *透過工作坊從照片裡記憶中,勾勒出臺東公共衛生的輪廓。 *參與學員請務必帶至少一張與公共衛生(包含場所、行為、記憶等等)有關連的照片。 |
17:00-17:30 | 交流 照片掃描與上傳 | 活動參與者 *集思廣憶國家文化記憶庫全民徵件活動說明 |
17:30- | 賦歸 |
免費參加,額滿為止:
【注意事項】
1.請參與者請攜帶1張以上個人拍攝或珍藏相片(任何符合「公共衛生」相關內容即可)
2.現場將有工作人員可協助相片上傳。
3.本活動為免費,參與者需同意將當日分享之照片作品上傳至徵件平台參加「集思廣憶-國家文化記憶庫全民徵件 活動」,並同意徵件規範,詳情請參徵件簡章。
4.所有參與徵件之作品都應以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4.0國際(CC BY-SA 4.0)及其後版本進行釋出。